南陵探索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
来源:新华网安徽频道
时间:2016-04-10
作者:凌寒
浏览量:
山水成诗,田园如画,阡陌纵横,深秋的南陵大地尽展丰收图景。近日,中央《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中,积极尝试采取村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方式,更好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县,2012年以来,南陵县在这方面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日前,该县农村公共建设“三会四自一平台”治理模式被授予2015年度“中国政府创新最佳实践”项目,是安徽省唯一获奖项目。对此,笔者进行了专访。
“三会”: 老百姓主演的组织
“过去村里修塘修坝基本上是招投标来的,村民看着别人建设,但没法参与,更管不到,就像在自家舞台唱戏,自个连龙套都跑不上。政府和老百姓没对上眼。”谈起以前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山镇万安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球深有感触。如何破解“瓶颈”,化解群众“心结”,让 “高大上”的农田水利项目接地气、增效益,南陵县委、县政府积极思变:村支两委协调,成立项目议事、理事、监事组织,让群众参与进来,还事于民,还权于民。随即,选择工山镇万安村开启“破冰”之路。
消息传来时,万安的老百姓兴高采烈,满怀信心。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的议事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一致认为中干渠综合治理是眼前最急迫,建成后受益面最广的项目。威望极高的村民袁金龙被推选为该项目“理事会”会长,和其余6名成员当起了项目“业主”和“掌舵”。同时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荐产生了该项目“监事会”,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管。看到上面来真格的了,村民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热情得到激发,真正把中干渠治理当成自家的事来操劳。采购材料精打细算,记账派工清清楚楚,质量监管一丝不苟,正应了李金球说的“个个是主人,人人是监理,根根绳子都得劲”这句话。村民的首创精神也得到了施展。在周冲桥溢洪道边,袁金龙告诉记者:“这个‘7’字型溢洪道图纸上原先是直涵洞,大家在修渠中发现水冲刷力大,直的不保险。改成‘7’字型圆涵洞,多了缓冲带,减了冲击力,既保证了安全,还少花了钱。”该工程解决了万安、工一、工山等行政村4000亩农田灌溉问题,同时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5月工程竣工时,200多位村民自发买来鞭炮,为新修的中干渠挂上了红绸。
现在的中干渠,渠道护坡平整光洁,清澈的渠水哗哗作响,岸边的红叶石楠随风摇曳,玉带似的水泥路通向村子深处。“重修后,中干渠真正是‘当家渠’了,两边的田旱涝保收,成了种粮大户眼中的‘香饽饽’,农民通过承租田亩,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坐在渠边凉亭里休憩的村民刘爱文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改革创新变思路,思路一变天地宽。“议事会议事,理事会干事,监事会察事”的建管运行机制,让村民成了建设的主体,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创造价值,也“还两委干部一个清白,还群众百姓一个明白”。
“四自”:我的事情我做主
在“三会”的组织框架内,群众自己选项目、自己做项目、自己监管项目,项目建成后,自己也是最大受益者。这就是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的“四自”运行机制。“‘四自’使得‘三会’不流于形式,它保障了‘三会’组织机构的运转,使项目的每个利益相关方有效地串联在一起。”该县发改委负责同志说。
许镇镇马仁村联合组的农田,过去地块小、落差大、沟渠不畅,机械化作业不便,易遭自然灾害、效益低下,是村民的“心病”。 2012年上半年的一天,村“两委”及议事会决定实施该村民组300亩农田整治项目,并选出了以老党员吴长河为会长的理事会。“农渠干沟怎么疏通、生产道路怎么走、田平整到什么程度”等由理事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商定。吴长河向记者介绍,建设时,村民都非常积极主动,个个都是建设主人,每天上工好几十人,当时行情130元一个工,而村民只要80元。小型工具都从家里自带,大型机械租赁、材料采购更是货比三家,选取质优价廉的,使项目资金的效益达到最大化。县财政将资金打入村专项资金账户,凭三人以上签字的票据报账,账目定期进行公示,村民可以随时查阅。“100万的项目资金计划整治300亩,最终整治了530亩,现在每亩能增产200多斤稻子。”说起这些,吴长河满脸自豪。
“四自”机制减少了招投标流程,免除了建设税费,不仅节约了建设资金,还大大缩短了工期,使老百姓能够尽早受益。工山镇童村河道治理项目总投资158余万元,完成土方量45万方,清淤培坡4.5公里。若在以前,这样的工程少说也要一、二年之久,采取“四自”模式建设,不到50天就顺利竣工了。奇迹从何而来呢?“就是咱们的老百姓”,该村党支部书记汤厚如一语中的,“当时每天上工人员达一百多人,大伙儿一天都不舍得歇,即使下雨天,挖掘机都冒雨作业。”回忆起建设中热火朝天的壮观场景,汤厚如至今都难掩激动,“建设过程中遇到矛盾和纠纷,村民互相协商,自主化解。项目的实施便利了百姓,拉近了干群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自’就是行走在田埂上的群众路线啊!”
“三分建,七分管。项目建好后,如果后期缺乏管护,搞不好还是原还原。”面对部分人的担忧,该县将新建的公共项目产权界定给村集体,“谁受益、谁负责”,群众从“要我管”变成“我要管”,长效管护内生动力就此产生。万安村中干渠主要是满足两边农田的灌溉生产,因农田通过土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种植,该村在签订流转合同时就明确提出,种粮大户负责渠道的日常管护。同时,该村安排每年6000元维护费,由专人负责对渠道上的6座闸门进行汛期的紧急维护及关键时候的开关闸。这种日常管护与汛期强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使得中干渠运行状况一直良好。在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家发镇联三村板石岭中心村,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阮凤玉向记者介绍,该村建立了完善的管护体制,设置党员示范岗、巾帼示范岗、村组干部示范岗等7个岗位,定区域、定责任、定标准,不计报酬,46名村民主动竞争认领。“一开始是政府引导百姓做主,现在是群众自发当家作主。”
“四自”机制的成功运行,激发了广大群众普遍的主体参与意识,基层政府和村“两委”则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由“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协调员”,起着引导、协调、服务作用,实现了“项目决策民主、建设管理规范、投资效益显著、运行管护可靠”的目标,找到了群众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最佳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
“一平台”:合力共演好唱戏
近年来,惠农项目越来越多,但存在着这个部门修一段路,那个单位建一个坝的“撒胡椒粉”状况,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效果不佳群众也不买账。怎么办?南陵县建立起“县规划、镇统筹、村负责”的协同治理体系,打破各部门之间的权力、利益窠臼,结合各村实际需求,将所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叠加,投放到群众自选的公共建设项目上,并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引导群众投资投劳、捐物让地。
在籍山镇三连村高峰组,村民组长纪万福掰着手指告诉记者:“县里镇上投入33.2万,给我们修村组水泥路和纪官塘。村里跟着拿了22万,我们自发捐了6万多。大伙儿还义务投入劳力200多个,这一项就节省了2万多元。”
建设美家园,各方齐上阵。“我县将各项惠农项目资金‘打包’,集中‘火力’进行美好乡村建设。”据南陵县美好办负责人介绍,该县出台了《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在2014年度省级美好乡村建设中,投入专项资金4235万元,整合农田水利建设、道路交通等55项涉农资金共计20177.3万元,其中吸引社会资本5925.14万元。黄墓渡中心村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先后引进民间资本200余万元,改变一向只由政府出资及管理的固定模式,实现了政府与民众合作共赢。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工山镇桃园人,陈义洪一直在外从商,今年也回到家乡,自筹资金近百万元,种植了20亩特色采摘果园和改造、扩建乡村客栈,并为村民投资建设公堂屋。葛林村夏茂林个人拿出10万用于修建村庄道路。
以村民为主体,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合作共赢的农村公共事业建管平台,积极尝试对平台的运行规则再制度化、规范化,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项目最优化管理、群众最大化获益。开放透明的平台使平台上的各方都能在民主空气中决策,在制度笼子里用权,在法治的环境中运权,在监督的条件下生活工作。
乘风破浪千帆竞,策马扬鞭自奋蹄。南陵农村公共建管体制改革创新回应群众关切、顺应群众期盼,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自2012年以来,该县共争取中央小农水专项和省市级财政配套资金3700万元,以此撬动县本级财政投入6300万元,镇村和农民投入1.1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500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兴修项目2613处。极大改变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乡村环境。
“‘三会四自一平台’乡村公共建设治理模式改革,重塑了农村公共精神,唤醒了群众主人翁意识,尽管运行过程中还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但我们探索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还将把‘三会四自一平台’治理模式逐步辐射到美好乡村建设、文明创建、基层应急维稳、征地拆迁等基层公共治理诸多领域,以期产生更大的示范带动效应,更好地谱写农村社会治理新篇章!”该县县委负责同志的话掷地有声。(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