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共建设沿用政府“自上而下、包揽代建”模式,项目选择计划色彩浓,群众参与度低,导致投入不平衡、建设不经济、管护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过去村里修塘修坝项目基本上都是招投标来的,村民看着别人建设但是没法参与,更是管不到,就像在自己家的舞台唱戏,自个连龙套都跑不上。”安徽省南陵县工山镇万安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球感慨万千。
如何让政府和百姓在农村公共建设上“对上眼”,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近年来,针对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滞后、机制不活等问题,安徽省南陵县锐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自下而上”建设管理的新路子。
据南陵县委副书记李新宇介绍,该县在农村地区的改革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会四自一平台”。“三会”即村民议事会、项目理事会、项目监事会;“四自”即项目由群众“自选、自建、自管、自用”;“一平台”即资源整合平台。
“三会”在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村民代表大会推选产生。在农村公共建设项目上,实行“议事会”议事、“理事会”干事、“监事会”察事。村民议事会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建议,编制“自选”项目建设、管护方案,经村支“两委”审查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项目理事会作为项目业主,组织群众“自建”,项目建成后,由村民“自管”“自用”,项目监事会则全程监督理事会工作。
此外,在“县规划、镇统筹、村负责”的协同基础上,县级政府整合所属的人财物,并吸纳各种社会资源,集中投入,形成“主体+多元”的资源整合平台。
新的治理模式立足农村现状,充分调动了农民“自己家园自己建”的积极性。在“三会”的组织框架内,群众自己选项目、自己做项目、自己监管项目,项目建成以后,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而这也恰好是农村公共建设的“四自”运行机制。“‘四自’使得‘三会’不流于形式,保障了‘三会’组织机构的运转,使项目的每个利益相关方都有效地串联在一起。”县发改委负责人说。
同时,“三会四自一平台”让基层政府和村“两委”从具体公共建设事务中脱离出来,行使对“三会”的引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功能,由“运动员”转变为“裁判员、协调员”,起着引导、协调、服务作用,实现了“项目决策民主、建设管理规范、投资效益显著、运行管护可靠”的目标,找到了群众与政府之间关系的最佳契合点和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了职能升级。
南陵县探索的农村公共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多方共赢。截至目前,南陵新增、改善农田灌溉面积1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88%;新建乡村公路168公里;重点整治美好乡村中心村34个,受益群众10万余人,约占全县农业从业人员54%。工程通过民建、民管,创造了就业岗位,仅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就吸引本地群众就业1000余人。
Copyright © 2015-2022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9013307号-4 公安备案号:34022302000160号
地址:南陵县籍山镇江南国际综合市场D10幢 EMAIL:580870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