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95533825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力资源

35岁转管理,真的是必经之路吗?看看41岁阿里工程师怎么说!

来源:儒思 时间:2017-11-23 作者:新南陵人才网 浏览量:

         今年的程序员节,也恰恰是我在阿里工作满3年的时候,借此机会盘点一下自己近3年来的工作,也为自己后续发展把把关。个人的眼界和思考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研究和技术领域来说,知道得越多,其实就会知道自己有多无知,从而对未知心生敬畏,并因未知的广阔而兴奋。

         我是1976年生人,属龙,今年41岁,所以可以算是老程序员了,15年前我读研的时候,就被一起创业的小伙伴称为老何了。我对写代码确实喜欢,大概在96年,大三的时候拿到了高级程序员证书,算是一桩可以拿来吹的事。

        博士毕业工作以来,最大的乐趣就是学习和深入思考。所以,从来不以工作过程中项目或者业务的简单或者复杂而困惑。对自身的发展,我一直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针:一步一个脚印,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给自己设限。我大概在10年前面试一个40岁的大叔的时候,就认真地思考过,结论是:我喜欢写代码,我会为此坚持一辈子。

一、既然这个项目这么重要,我们就干吧

        回归正题,总结一下在阿里最近3年的工作。前两年,我主要在御膳房数据引擎团队做猪头小队长,聊两个重点经历的项目。

        第一个就是5k+,一个通用大数据平台。刚去一个月就赶上这个集合京杭两地的大项目,确实蛮幸运的。在这个项目中印象深刻的有几个地方吧,一个是立项的时候参与方案的讨论,因为涉及京杭两地、跨部门、跨团队的沟通,各个团队的老大难免在一起相爱相杀,我们一帮小弟在旁边参与讨论。一直相杀到凌晨的时候,在自由发言的阶段,我实在忍不住,跳出来说:既然这个项目这么重要,我觉得我们就干吧。真的是仗着自己在创业公司积累的锐气跳出来说这一句。我觉得大不了就是拼啦。

        我说完就意识到这可能给自己的老大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很幸运我老大也早就扯烦了,站出来承担责任,一时间各个老大分别出人出枪,一时间群情激奋。最后的责权分配在20分钟内就完成了,甚至一位老阿里都哭了。

       感谢那一晚上的感觉,也感谢阿里给我一帮很棒的队友和老大。永远记得,后面996两个月,在京杭两地互换出差的过程中,我负责两个小模块的项目管理,我发挥自己解决问题快的能力,哪里有窟窿我就去哪里堵,当然,整个团队的人都非常强大也非常努力。在最后项目结束评奖的时候,我拿了个最佳救火队员奖,我真喜欢这个奖。

        虽然我也是项目的PMO之一,但是除了打酱油,更多的是观摩和学习阿里的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这个项目真的很难,做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妥协,项目完工后我们又断断续续还了一年的技术债,但是当时那种拼搏自己和燃烧自己成就BIG ONE的感觉,再难重现。后来也跟一些其他公司的同学沟通关于数据平台构建的事情,发现我们真的走得很远。因为是写自己的感受,就不表扬其他同学了,要不然写一本书都可以啦。

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只是努力使它变得完美

        第二个项目也带有我自己的强烈特色,我们一直被业务压得很紧。但是对于引擎层研发来说,团队成员也有自己的诉求,而且,系统要逐步完善和改进。在5K+项目完成后,我们依赖的一个重要模块开始频繁出现问题,随着团队间沟通的深入,我们发现对方团队的不稳定和发展方向不确定导致这个模块未来风险非常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部署一套新的作为过渡。在过渡阶段,为了完成业务的同时来做这件事,我把团队两位同学的一部分业务工作承接过来,腾出人力开始做这件事。两位同学远赴杭州,出差一个月,把平台基本接过来,保障了我们业务的平稳运行。

        随后,我们调研后果断抛弃了这个模块的原有实现,调集团队的技术力量重新规划设计新的模块,除了替换,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这一步走出后发现后面很多东西都活了,数据服务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点慢慢从整个平台浮现出来,与数据团队产生更深度的互动,进而随着原数据服务的不稳定,催生了新的数据服务平台。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我只是努力使它变得完美。当初万分纠结,每一步都步步惊心,现在相信每个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心里都是美好的回忆。而且,我们不仅通过这个项目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兄弟团队,成就了御膳房的发展。说大了。


一、既然这个项目这么重要,我们就干吧

         回归正题,总结一下在阿里最近3年的工作。前两年,我主要在御膳房数据引擎团队做猪头小队长,聊两个重点经历的项目。

        第一个就是5k+,一个通用大数据平台。刚去一个月就赶上这个集合京杭两地的大项目,确实蛮幸运的。在这个项目中印象深刻的有几个地方吧,一个是立项的时候参与方案的讨论,因为涉及京杭两地、跨部门、跨团队的沟通,各个团队的老大难免在一起相爱相杀,我们一帮小弟在旁边参与讨论。一直相杀到凌晨的时候,在自由发言的阶段,我实在忍不住,跳出来说:既然这个项目这么重要,我觉得我们就干吧。真的是仗着自己在创业公司积累的锐气跳出来说这一句。我觉得大不了就是拼啦。

        我说完就意识到这可能给自己的老大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很幸运我老大也早就扯烦了,站出来承担责任,一时间各个老大分别出人出枪,一时间群情激奋。最后的责权分配在20分钟内就完成了,甚至一位老阿里都哭了。

感谢那一晚上的感觉,也感谢阿里给我一帮很棒的队友和老大。永远记得,后面996两个月,在京杭两地互换出差的过程中,我负责两个小模块的项目管理,我发挥自己解决问题快的能力,哪里有窟窿我就去哪里堵,当然,整个团队的人都非常强大也非常努力。在最后项目结束评奖的时候,我拿了个最佳救火队员奖,我真喜欢这个奖。

        虽然我也是项目的PMO之一,但是除了打酱油,更多的是观摩和学习阿里的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这个项目真的很难,做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妥协,项目完工后我们又断断续续还了一年的技术债,但是当时那种拼搏自己和燃烧自己成就BIG ONE的感觉,再难重现。后来也跟一些其他公司的同学沟通关于数据平台构建的事情,发现我们真的走得很远。因为是写自己的感受,就不表扬其他同学了,要不然写一本书都可以啦。

二、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只是努力使它变得完美

       第二个项目也带有我自己的强烈特色,我们一直被业务压得很紧。但是对于引擎层研发来说,团队成员也有自己的诉求,而且,系统要逐步完善和改进。在5K+项目完成后,我们依赖的一个重要模块开始频繁出现问题,随着团队间沟通的深入,我们发现对方团队的不稳定和发展方向不确定导致这个模块未来风险非常高。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部署一套新的作为过渡。在过渡阶段,为了完成业务的同时来做这件事,我把团队两位同学的一部分业务工作承接过来,腾出人力开始做这件事。两位同学远赴杭州,出差一个月,把平台基本接过来,保障了我们业务的平稳运行。

        随后,我们调研后果断抛弃了这个模块的原有实现,调集团队的技术力量重新规划设计新的模块,除了替换,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这一步走出后发现后面很多东西都活了,数据服务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的点慢慢从整个平台浮现出来,与数据团队产生更深度的互动,进而随着原数据服务的不稳定,催生了新的数据服务平台。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工作,我只是努力使它变得完美。当初万分纠结,每一步都步步惊心,现在相信每个参与这个项目的同学,心里都是美好的回忆。而且,我们不仅通过这个项目成就了自己,更成就了兄弟团队,成就了御膳房的发展。说大了。


        from 朋友虞老板拍摄,当我们吟诵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时候,玉门关其实是这个小土坑了。所以要辩证思考那些流传的话,比如35岁前必须转管理。

       我主要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来做机器学习的钻研,每天大概3个钟头左右,上班时间主要还是写业务代码,我热爱写码,调通一个功能的感觉真爽!

       举个例子,《统计自然语言处理》,我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上班路上读完,在读到机器翻译模型的时候,深深的迷醉于那5个IBM工程师发明的模型。这些模型发明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我学习的对象。

最后想说的是,在阿里,一样经历繁华,经历迷茫,经历失落甚至冷落,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技术之心,与大家共勉。

作者:墨玦,阿里巴巴 iDST 高级技术专家。博士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目前主要从事语音技术工程化方面的研发。回顾在阿里的三年时光,他感慨良多,写下了这篇总结,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5-2019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20891号-3

地址:南陵县陵阳西路如意花园南区 EMAIL:58087062@QQ.COM

Powered by NLWORK.C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