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旻
历时40分钟,手术成功。日前,在无为县襄安中心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分院),由县人民医院和襄安镇中心卫生院医师共同为一名39岁的女性患者实施了巨大腘窝囊肿摘除手术。手术成功的一刻,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感慨、激动,还有振奋。长久以来,很难想象,这样的手术可以在一家镇卫生院完成。无为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的提升,也由这场手术作出了最直观的标注。
“小医院”的“小目标”
“看病难”为何难以缓解,分级诊疗为何难以推进?“看病还是大医院放心。”采访中,一位患者的回答一语中的。要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关键还在提升“小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是我们在深化医改中,推进分级诊疗的一大举措。”县卫计委负责人介绍说。2017年,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完成对襄安镇、高沟镇两所中心卫生院的人、财、物全面托管,构建两个紧密型医共体,组建了县医院襄安分院和县中医院高沟分院,由县级医院(医共体牵头医院)对两所中心卫生院实施业务、药品、人员、财务、绩效、信息化建设“六统一”管理,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医共体建设带来了哪些变化?“总体上看,一是硬件明显提升。两所分院分别对住院部和手术室进行了改造,重新配置了消毒供应设备、住院呼叫系统,添置了手术仪器、器械,分别开放床位30余张,手术室已完全具备开展一、二类手术的条件。”县卫计委负责人归纳道,“二是软件显著增强。县级派遣医疗专家团队进驻分院,开展专家坐诊、业务技术指导,实现县级医院和分院之间人才双向流动,使分院在科室建设、制度建设、业务能力等都有了质的提升。”基层医院“软”“硬”实力提高,使得上下联动的双向转诊机制逐步完善。通过政策宣传和引导,群众有序就诊、逐级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观念正在形成,常见病在基层村卫生室和卫生院就诊,一般手术在卫生院进行,卫生院无条件开展的手术再由卫生院向县级牵头医院预约转诊。
近3个月以来,襄安镇中心卫生院就诊人次达10812人,同期相比增长34%。随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正在逐步形成。目前,襄安和高沟两所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综合医院的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可以在家门口就受到县医院同样的治疗,费用也低了不少,我们老百姓当然乐意就近看,不用头疼脑热都往县里跑了。”医院患者家属说道。
留下了病人 留住了获得感
记者从市卫计委了解到,目前我市四县成立了8个县域医共体,实现了县域医共体的全覆盖。8个县级牵头医院分别结对帮扶四县37个乡镇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3个村卫生室。正在探索实施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完善医共体牵头单位内部绩效分配机制、实行“同病同价”、建立中心卫生院“管理圈”及县域内“医防融合”机制等五项机制创新。各县均实施了“100+N”病种在县外就医补偿标准调整,对未通过转诊程序到县外就医的病人下调报销比例。
通过一系列改革的“组合拳”,县域医共体运行和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运转较为顺畅,县级医院诊疗能力也在逐步提升。2017年,县级医院住院人次同比增加22.66%,县外住院人次占比同比下降3.37%。其中无为县、繁昌县、芜湖县县外住院人次分别下降7.02%、11.76%、1.67%。
今年,我市在医改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在全面推开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我们正在探索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慢病防控任务交给医共体管理,实现医防同向激励,充分发挥县乡医疗资源在慢病防控方面的作用。探索建设紧密型医共体中心药房,完善县乡村一体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市医改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还要改革医共体牵头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内部绩效分配机制,与经济收入指标脱钩,与辖区人口健康指标挂钩,与分级诊疗(县外住院人次、基层首诊、下转人次、签约服务等)挂钩。”做大做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目标和决心,清晰而坚决。
Copyright © 2015-2019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20891号-3
地址:南陵县陵阳西路如意花园南区 EMAIL:58087062@QQ.COM
Powered by NLWOR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