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95533825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南陵在线

为什么中国盛产“巨婴”?看完这个理论,你就懂了

来源: 职场管理智库 时间:2019-05-13 作者:新南陵人才网 浏览量:

01


近来看了部动画小短片《巨婴》。


很讽刺,很压抑,但也很真实。


男主是个大号“巨婴”。


赤裸着半身,大喊一句“妈”,然后,妈妈就帮他把衣服穿上。



剃胡须也让妈妈动手。



吃饭全靠妈妈喂,“巨婴”只负责打游戏。


而爸爸呢,除了负责掏钱,好像屋内一切都与他无关。



不幸的是,有天爸爸遇上车祸,死了。



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倒下了。


没多久,家里陷入窘境。


妈妈不得已开始变卖家具,以维持“巨婴”的日常需求。



这时“巨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VR产品,便大喊一句:“妈,给我买这个!”


但这一次,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



一刹那,画面突然跳到了十几年前。


巨婴还不是巨婴,只是个小小孩。


一看到电视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声“妈妈”,然后,妈妈就绝对满足他。


不管多贵,也不管是否合理。



那时候的爸爸还是一样,从来都只负责掏钱。



可是,十几年一过,爸爸走了,但小小孩,还是“小小孩”。


“巨婴”因为没买到VR新产品,便把遥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气。



这时,妈妈哼起了童谣,希望依然能用这种方式安抚儿子情绪。


但“巨婴”的反应可想而知。



妈妈叹了口气,将手嵌入自己体内,然后,掏出血淋淋的肾脏,送到儿子面前。


“巨婴”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换钱找乐子。



可没多久,肾换来的钱,也给败光了。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早已咽气。



他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能填肚子的东西。



最终,“巨婴”不堪饥饿的折磨,扒开妈妈伤口,重新钻回她的肚子,再次成为一个婴儿。



02


这真个是脑洞大开的作品。


它赤裸裸地呈现出一现象:溺爱,既毁孩子,也毁自己。


不过,我今天不是来跟大家讨论“溺爱”对不对。


毕竟“溺爱”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


问题在于,既然都知道溺爱不好,为什么还有很多父母对此趋之若鹜?


一言蔽之:“溺爱”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长需要。


其实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内在小孩”。


父母在真实世界里如何对待孩子,基本上取决于“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个妈妈的“内在小孩”是丰盛的,充满爱的,那她自然就会看见孩子真正的需求,并且给予。


如果这个“内在小孩”是缺爱的,在某些方面相当匮乏,那她就会把这个“匮乏部分”,全然投射给真实世界的孩子。


举个例子。


比如你小时候经常被虐待,被忽视,这种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内在的缺爱小孩”。


后来,你当了妈妈。


你看见孩子就有一种付出欲,恨不得什么都帮他完成,感觉怎么爱都不够——也就是所谓的“溺爱”。


你会有一种强烈的牺牲感:天呐,我真是一个伟大的妈妈!


其实呢,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在的缺爱小孩”罢了。


03


李雪分享过她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妈妈很溺爱她。


当然,这是亲戚邻居说的,并非她的真实感受。


因为那时,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妈妈就来一句:“你洗不干净还浪费水,还是我给你一起洗了吧。”


一起去超市购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妈妈又一股脑塞给她一堆昂贵的零食。


妈妈生病了,她试着关心,结果得到的回应是:“没事,学习第一,你看书去吧。”


可要是她真看书去了,妈妈又会唠叨一句:“还真是个白眼狼。”


后来李雪发现,其实妈妈内心极度缺爱,所以才会通过牺牲自己,来过度满足女儿。


而这种一味地付出,也在间接地满足妈妈“内在的缺爱小孩”。


至于孩子的真实体验?


有束缚,没有爱。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5-2019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20891号-3

地址:南陵县陵阳西路如意花园南区 EMAIL:58087062@QQ.COM

Powered by NLWORK.C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