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13721212067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南陵在线

南陵县美丽乡村建设 “文” “貌”双全

来源:芜湖市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6-05-05 作者:新南陵人才网 浏览量:

据芜湖市人民政府网报道 年过花甲的老人张元伦,从小就生活在南陵县家发镇板石岭中心村,说起美丽乡村建设给家乡前后带来的变化,他深有感触地用一段顺口溜作了形象描述:“过去是‘垃圾满地任风吹,脏水横流靠蒸发,杂草滋生缠人腿,道路泥泞使人摔’。如今是‘塘清渠明水畅流,道宽路平户相通,墙白地净路灯亮,竹摇桂香似桃源’。”

    像板石岭中心村这样,通过近两年规划建设,面貌发生天翻地覆巨变的,在该县已有大浦村、八都何中心村、桃园村、黄墓中心村、仓里中心村等22个村。为改变农村过去“家中现代化、外面脏乱差”的面貌,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建设理念,延续村庄肌理,最大限度地做到不拆房、不砍树、不填塘,将“庭院园”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家发镇板石岭中心村周边山上有成片的竹海和数百年的桂花树,为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对村中的路灯设置竹竿造型,对农民家门口的菜地、花圃,用竹篱笆编制围栏和护栏,厕所外墙和休闲地块放置的座椅,也统统以竹子制作。对已有数百年树龄的桂花树砌就花坛予以保持。由于环境优美、设计新颖,板石岭中心村现已被列入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成为“千年丹桂、万亩竹海”生态乡村旅游基地。

    在烟墩镇仓里中心村,以保留村庄原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为建设宗旨,对路边原有的大树予以保护,对过去村民用于洗刷和饮用的两口大小不一的水井,为防止淤塞,专门用青石板在四周砌筑,形成与古朴村庄一致的风格,取名“母子井”,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处自然景点。对于沿着村庄东缘流淌的沟渠,除对其进行清淤外,还沿沟渠建起人行步道,并利用拆下的披屋、旱厕旧砖块和小瓦等废物,为沟渠旁的住户砌上一道上覆鱼鳞瓦的弧形围墙,形成一处处似江南园林风光的独特景致。目前,该中心村已与有“十里油菜花廊”之称的大木山和拥有面积10平方公里的国家2A级景区、省级森林公园——小格里森林公园相融合,形成一处集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跻身2015年“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如今,不论你走在圩区还是置身山区22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处处可见苗木葱茏、花枝摇曳、路净墙白、渠清塘明、灯亮人舞……不是“千村一面”的美好景象。

    文化是村庄血脉,深植于村民内心深处,承载着村民永远无法忘却的乡愁。该县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加注重乡村文化建设,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以历史文化的传承,唤起村民自身乡愁的集体意识,从而增加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工山镇八都何中心村的何琦,是东晋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晋代大孝子。围绕村中这一历史名人的生平,将该村以“孝义文化”这一主题来打造。于是着手对村中可以传承孝义的公堂屋、古民居修旧如旧加以保护,在公堂屋中供奉何琦画像,供人瞻仰膜拜。同时将何琦的故事以画图的形式展览于村中文化活动广场,把我国古代二十四孝的孝文化绘制在村中文化墙上,以浓厚的孝义文化,让村民记住乡村的荣光,形成从善向上的乡风民风。

    在黄墓中心村建设上,利用三国名将黄盖墓葬于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充分挖掘提炼黄盖生平事迹,传承其精神内核,打造具有历史价值的“三国文化”。现已建成古城门、古街、古渡及八卦阵等一系列景点,置身其间,犹如穿越历史的隧道,仿佛回到远古,令人流连忘返,击节而叹。目前,该县通过对乡村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卓有成效地挖掘,已在完成建设的八都何、板石岭、桃园等22个村,提炼出孝义、三国、竹桂、莲藕、康乐、仁义等各显其秀、各尽其妙的主题文化,使得文化韵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充分展现,文化血脉也得以永久赓续和传承。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5-2022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9013307号-4 公安备案号:34022302000160号

地址:南陵县籍山镇江南国际综合市场D10幢 EMAIL:58087062@QQ.COM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