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13955338258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人力资源

知乎高赞: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 时间:2019-03-11 作者:新南陵人才网 浏览量:

编辑:人力君


来源:罗文益(ID:wenyidehua)


正文共 7313 字,预计阅读时间 21 分钟


今天的文章推荐中,要给大家讲述7种“很重要,但是大多数人却不具有的能力”


这些能力皆带有某种“反人性”色彩,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最难掌握的。


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突然变开心的能力;故意失败的能力;训练感官的能力等。(提前剧透一下)


只需很小的代价,却能收获很大的个人投资。


文章篇幅稍长,但足够有趣有用,一定要看完噢。

——人力君


1

用肉体操纵精神的能力


大多数人做事的逻辑,无非是:


我先弄好一个目标,然后想清楚我有什么资源,然后该按照什么计划来搞,再加上一点自我监督,按结果给自己一点奖励和惩罚。


比如读书,我们今年的目标是50本,那么我们可以列出一个书单,和一个计划表,把一个月、一周、一天的哪些时间分配给读书,接着,一本本攻克!


比如减肥,我们可以定下一个减肥的最小目标,10公斤,然后办一张健身卡,每天控制饮食,然后记录自己的体重变化,设定每周的最小运动次数等等……


最后的结果是啥呢?很简单——大多数人都没能坚持下来。


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这些办法,本质上都是“用精神操控肉体”,注定是要失败的。


你必须要学会,用肉体操控精神。


比如读书,不管你多不愿意,有什么借口,你都可以选择让你的身体先坐下来,拿出书,翻开,然后开始读,读了一两分钟你会惊奇地发现,你竟然自己慢慢就读下去了!


比如锻炼,刮风下雨、公司加班、肚子不舒服……一大堆奇怪的理由会“阻挡”你锻炼,怎么办呢?很简单,强制自己的身体去锻炼的地方,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站在器材上,然后开始练,然后,你也会惊奇地发现——卧槽,其实锻炼起来很easy的嘛!


究竟是咋回事儿呢?


这里面其实是一个生物学与心理学原理,就是人的身体和精神之间,往往存在很深入的“互相牵引”,而我们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在我们潜在的观念里,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独立的、精神和肉体是二元的、肉体是惰性的需要精神来拉动……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根本带不动啊!


其实——精神是有着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的。


你把你的身体,放到一个场景中,你的精神怎么办呢?嘿嘿,它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个场景,并且顺势地“继续下去”,甚至还会将做这件事的“痛苦”化为“快乐”。


也有朋友说,你这个说法有问题啊!你“强制”自己坐到书桌前、“强制”自己到健身设备上,不也是先用“精神”操纵“肉体”嘛?


这话是有道理,如果真要解释,可能得绕到哲学上去。


但是你可以简单地这么来理解:做任何事,在最开始,必然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脑中——你可以把这个念头当成一个“火苗”,然后呢,你应该迅速把行动交给你的肉体,把它牵引过去,从而让这把火烧起来!


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什么读书、减肥这样的好事做不起来?为什么我们有着各种拖延症?


其实就是做事的观念刚刚作为“火苗”点燃的时候,就被精神的各种“假想”——“啊这个事儿好难啊”“再等等吧我一会儿就去”“做这个事儿真的一点乐趣都没有”——给浇灭了!


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就提到,人们对于未来的各种判断,往往存在着歪曲,比如,对于本来很简单的事儿,总是习惯于高估了其难度,低估了自己的忍耐度。


所以,别在精神上自己吓唬自己了,让肉体带动你吧!



2

弹性化自我监控的能力


有个很有名的问题,叫做:为什么我知道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写文章的,他学了好几门写作课,知道了不少道理,但到写的时候,才发现出问题了——他写起来很慢很慢,总觉得哪里需要调整、修改,结果写得非常困难,以至于根本就写不下去了……


“邯郸学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那个想要学别人走路的燕国人,最后连自己怎么走路都忘了……


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脑子里面太想运用新知识了,从而造成了很强的自我监控,总想着自己这一分一秒的工作,能不能达到“好工作”的标准、能不能恰当地运用新知识。


我管这个叫“知识的悖论”——知道的越多,做的越差。


推而广之,初入职场的人,脑子里面也有很多从书本里面学到的“知识”、“规则”、“套路”,但在真的用的时候,却总是束手束脚,最后的结果就是:明明特别不想出错,却偏偏要出一堆错误。


怎么办?


简单来说,你应该放开自己,把你知道的东西,当成“过滤器”,而不是做事的“引擎”。


比如说,写文章这件事,你完全可以凭着本性去写,一直写完,写的时候完全不要考虑什么“法则”、“套路”,直到写完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作为“检验标准”,来分析你的文章达标了没有。


比如工作上要做什么东西,一个功能、一个图样,你都应该先放手做出一个Demo,然后再按照要求,一点一点改进、调整。


这种做事的方法的内核,本质上就是“弹性化自我监控”——在恰当的时机放飞自我,专注生产,而后再来检验。


如果你的工作是有创造性的,或者你想做出创造性的东西,再或者是你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开展工作,那你必须得相信自己,先干一票,回头再改。


其实吧,这世界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优化”出来的。


一边干一边自我审查,等于作茧自缚——这也是为什么“听了很多大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



3

训练感官的能力


问你几个很奇怪的问题。


你有没有刻意训练过自己耳朵,让它能够听得更细、更清?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舌头,让它能分别出食物的用料、味道的层次?


你有没有训练过自己的眼睛,让它可以对画面、场景的颜色进行区分,对排列的结构进行拆分组合?


我想大部分人都没有。


你可能也觉得,这有啥用啊?好像一点用都没有哇!


当然不是。


如果你长期坚持一下,训练下某种感官,你会发现,那些好像八杆子打不着的——专注力、分析力,竟然自动就提升了!


为什么呢?


因为人的大脑,总是倾向于以一个“整体的意向”来感觉、评价事物,包括听、吃、看。


而因为事物是整体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定在给它“下整体评论”上,比如“好-坏”、“高-低”、“善-恶”、“远-近”、“美-丑”……


长此以往,我们自然就很难抛开这些“整体观感”,而深入到事物的细节、构造里面去。


比如说,一道菜很好吃,一个“美味”就能概括吗?它究竟唤起了怎样的口感、怎样的味觉层次,是什么味道的组合才变得好吃的呢?


比如说,一个人很好看,究竟是怎么个好看法呢?是眼睛的形状,还是脸部的对称,或者是五官的距离与排列造成的呢?


比如说,一篇文章写得好,究竟是怎么个“好”呢?它的开头是怎么引出来的?它的论证是怎么推进的?它举了什么例子?它的切入点是什么?


还比如说,一个游戏好玩儿,究竟为什么好玩儿呢?它的哪些元素是核心的?哪些元素特别给人成就感与满足感?我在游戏里面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是怎么通过组合起来唤起我的各种舒服的感受的?


在还是猿猴的时代,感官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当然是分辨“可以吃的”(好的东西),和“有危险的”(坏的东西),这是本性。


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又重新变成了“猿猴”,被“整体观感”推着走——特别是流水线式的、无尽的内容,让我们指头轻轻一划,在短短的一两秒之内,就决定是否要点开。


还有就是很多使人沉迷的游戏,明明就是一堆很简单的、使人成瘾的视听元素组合,但是,整体上却显得非常吸引人。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如何训练自己的感官呢?


其实你只要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那就是——分解。


亚里士多德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范畴篇》,从最基础的层面讨论事物该怎么分类。


在文中,他提出了十大范畴,包括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场所、时间、姿势、状态、动作、承受。


我们感官所感受的,也是具体的事物,这个事物自然也有自己的范畴。


最简单的,是大小、远近、状态、数量;稍微复杂点的,则是它呈现出来的模式;

最复杂的,你可以站在生产者的视角,来思考这个东西是怎么做出来的。


简单的观察,可以直接依靠感官,也不用任何参考,就像此刻远处传来的声响,你静静聆听它的细节,并猜测是什么发出来,这就已经是“分解”的开始了。


复杂的分析,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看几篇和这个事物相关的文章、听听相关人士对这个东西的分析。


人,其实是很奇妙的。


一旦你知道很多与事物相关的信息,比如狗狗的几种姿势背后的含义、佛跳墙的做法、一首歌曲的和弦-编织-套路、一款游戏的设计思路、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惯性……


你会发现,你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整体地、无关地去看待它了。


你的观察,更有“深度”了。



4

定位风险的能力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如果给你一台时光机,你想不想再次回到当初,对你暗恋的那个他/她,说出你的心里话,对他/她表白?


若你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你的答案应该是:愿意。


为啥呢?


因为从金融学最基本的原理——“风险-收益”模型来讲,对一个人表白,永远都是“稳赚不赔”——冒很小的风险,就能获得巨大收益的买卖啊!


你初听可能有点疑惑,但你仔细想想,表白这件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变成情侣,对你——特别是少年时代的人,会带来极大的精神狂喜;如果失败了,又能损失什么呢?


你可能会说,一旦失败了就特别不好意思啦、见面也很尴尬啦之类的。


那请你仔细想一想,在你喜欢的人面前,暗恋状态的你,以前的表现就自然了?


而一旦你的男神/女神跟别人在一块了,这种头上带绿的悔恨感,是不是天天都感觉是活在冰窖里面?


甚至就算真的失败了,你脸皮厚一点,人家也不会真的尴尬的,还可能会特别在意你、多观察你。


一来二去,他/她自己很可能就默默说服自己,也喜欢上你了。


真的,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很多被追的人,最后因为追他/她的人“好像不太喜欢自己了”,竟然还会反追那个告白者……只能说,人啊人……


仔细想想,后悔不?你本来可以的得到的!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从理性的角度讲,都属于“风险/成本很小,但是收益很大”、“稳赚不赔”的买卖,但是因为咱们脑子里面有着各种不切实际的猜测,从而提前阻吓了自己的行动。


比如说,定期的身体检查,一年一次,大医院几百块钱,能省很多麻烦,但很多人就是不愿意,情愿旅游出行,或者买化妆品、请朋友吃饭,花大几千买即时的快乐;


比如说,每天花费很少的时间整理一下今天的工作心得、看到的资料,是很简单的,但是积少成多,一两年以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你对自己、自己的工作乃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理解,都比平常人要高出不少;


还比如说,向那些比你牛逼的人当面请教问题、尝试使用一些上手之初有点难的软件(比如印象笔记、书籍阅读软件Marginnote、脑图软件等等)、尝试学几道家常菜代替天天点外卖……


总之,就是在做决定的时候,稍微理性地想一下,做这件事的风险与收益,很多事情风险其实很小的,失败了损失也不大,但收益却是巨大的。



5

突然变开心的能力


大多数人的心态,往往是因为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就突然崩毁的。


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觉得这也不顺利,那也不如意,再然后呢则是失眠、喝酒、哭泣,觉得日子也太丧了。


而一旦丧起来,那完了,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啥也不想干了。


什么“好能力”、什么“读书”、“减肥”,都去特么的吧,我没心情!

分享到: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 2015-2019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5020891号-3

地址:南陵县陵阳西路如意花园南区 EMAIL:58087062@QQ.COM

Powered by NLWORK.C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