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霭里自闲书社读书
2021年6月,我市第一家“芜湖书房”——峨山书舍对外开放。此后,我市加快推进城市书房建设,以高质量的文化惠民行动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芜湖书房”被誉为“城市生活的明灯”“公园深处的心灵书屋”“行路疲倦时候的港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开放芜湖书房45座,共接待读者超过187万人次,外借图书超过33万册次,现有读者群80个、群内读者近2.5万人,共举办阅读分享、绘本导读、亲子活动、主题展览等阅读活动近3300场次,其中国内知名专家来芜开展“名家讲堂”8场,全民阅读体系初步形成。
百姓说:“风格各异、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已经成为芜湖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遍布城乡的书房,已经成为芜湖人最爱的公共休闲场所。近年来,芜湖的发展越来越好了,特别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作为一名芜湖人我觉得很开心!”近日下午,正在“江湾书院”读书的市民陈欢告诉记者。陈欢有空就喜欢到附近的芜湖书房坐坐,学习、读书,或在线办公、查找资料,甚至仅仅是休息一会儿。陈欢介绍说,因为要考证书,她经常到书房找一些法律方面的书读,想放松的时候就找一些推理类的书籍。“这里的环境很好,相比其他书店要专一和安静多了,就是喜欢。风格各异、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城市书房,已经成为芜湖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芜湖书房”借助芜湖本土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积极引导本土文化产业项目落户,进一步突出书房的主题化、特色化、差异化。“我发现芜湖书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真正的各有特色。譬如,红色主题的青弋江书院,党建为主题的先锋书苑,青铜文化为主题的江木冲书局,唐诗文化为主题的云谷书堂,‘繁昌窑’文化为主题的峨山书舍等。还开设了‘芜湖记忆’‘镜湖印象’‘南陵记忆’等地方文献图书专架,集中展示了讲述芜湖城市发展历史的书籍和本土作家的著作,挖掘了城市历史记忆,弘扬了芜湖文化,展现了芜湖成就。”说起芜湖书房,市民王云舒如数家珍。
今年84岁高龄的王光锡老人,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都要来书房读几个小时书。“我住在澛港新镇,走路过来大约要15分钟。有一天早锻炼路过这里,看到开了一家‘江湾书院’,发现环境很不错,就进来逛逛,从此就成为了习惯。书院的工作人员对我很照顾,登记、扫码啥的都帮我搞好,很方便。”王光锡大爷耳聪目明,带上眼睛就能读许多书。“我喜欢读历史书籍,在这里读了《武则天》《朱元璋》等历史人物书籍,还读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和《明朝那些事》,丰富了我的老年生活。现在每天不读一下书,就总觉得有事情没干。”王光锡大爷笑着说道,“政府这个钱花得好,是让老百姓增加知识,真正为人民服务。”
建设者说:“芜湖的‘15分钟阅读圈’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民阅读体系初步形成。”
“到2022年年底,我市共计建成城市阅读空间72个,其中‘芜湖书房’45座。今年我市计划建成城市阅读空间60个,其中包含10座城市书房,进一步织密阅读服务网络,打造‘书香芜湖’,助力人民城市建设。由布‘点’到成‘面’,芜湖的‘15分钟阅读圈’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民阅读体系初步形成。”芜湖市图书馆馆长陈修正告诉记者。
据介绍,我市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做大做强文旅龙头企业,支持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知名书店等市场主体,出场地、出资源、出服务。尤其在场地来源上,全部利用原有资源如公园配套用房、社区闲置用房、企业闲置场馆等改建而成,实现了“盘”出来的是资源、“改”出来的是精品。目前,“芜湖书房”遍及主城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等人口集中区域。城市书房功能服务覆盖成人、少儿、老年、残疾人等各类阅读群体,可满足全民免费阅读和文化活动、文化展示、文化休闲“1+3”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目前,图书业务管理系统升级完成,已建成开放的芜湖书房均实现“一张网”“一卡通”,图书可通借通还。
陈修正介绍说,市文旅局联合文联、共青团、地方志、高校等各类资源打造“阅·芜湖”品牌,积极导入各类文化群体,启动“作家进书房”“艺术家进书房”等活动。策划开展了“阅·芜湖 读山水”“阅·芜湖 读党史”“阅·芜湖 读年味”等一系列活动,将阅读融入芜湖特色资源和文化元素之中。同时,围绕“阅·芜湖”这一主题,统筹整合各方资源,从城市记忆、两江文化、江城美食、城市建筑等方面开发“城市记忆讲坛”,共开讲40场次,进一步丰富了书房服务内涵,提升了公共阅读服务质量。在走进城市书房的同时,为书房提供“点单”服务,扩大了阅读活动品牌效应,提升了品牌阅读活动的群众参与度、辐射度和影响力,着力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
Copyright © 2015-2022 NL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南陵人才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19013307号-4 公安备案号:34022302000160号
地址:南陵县籍山镇江南国际综合市场D10幢 EMAIL:58087062@QQ.COM